從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獲悉,我國國家標準總數即將擺脫長期徘徊在2萬項左右的局面,今年年底有望達到3.1萬項,統一、科學、權威的標準體系將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標準化工作機制趨于完善,提前兩年完成我國標準總體水平跨越式發展目標,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劉平均介紹,標準缺失和老化是我國標準化工作長期存在的問題。而一些國家的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分工調整中又普遍通過“技術化,標準化,標準全球化”進行產業競爭和壟斷。為此,我國提出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并確立了兩個階段目標:爭取使我國標準總體水平在201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20年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劉平均說,在國家的關心支持和廣大標準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原定2010年完成的跨越式發展目標可提前兩年基本實現。今年,我國將完成1萬多項國家標準的修訂任務和1萬多項國家標準的制定任務,標齡將由過去的平均10.2年縮短到5年以內,標準總數將與英、法、德等國相當,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標準科研的**開展是解決高新技術標準缺少和滯后的重要途徑。據悉,國家從2007年起,由財政部和科技部共同設立了標準科研專項,**確定176項國家公益性標準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約1億多元。“關鍵技術標準推進工程”被列入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對提升我國標準的科研水平給予了**支持。
劉平均指出,標準化是科研成果與產業化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紐帶,標準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有效載體。標準制定的速度快,標準、及科研成果就能更有效地結合。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標準工作機制,是國家標準委提出的改革**十二項重要保障措施的**工作之一,引導企業將自主**技術與標準制訂、修訂相結合,提高標準中自主知識產權的含量,爭取有更多叫得響的、擁有自主**技術的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他說,近年來,各地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的政策措施,企業對此熱情很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步伐。
據了解,為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障進出口貿易健康發展,國家標準委提出了“三個%”,即:出口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并應滿足進口國有關要求;涉及食品**、消費品**等標準的主要指標%采用國際標準;相應的檢測方法標準%采用國際標準。我國國家標準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今年將由過去的50%%提高到75%%。
劉平均還透露,我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貢獻率排名僅列美、英、德、日、法之后,上升至第六位,超過了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瑞士等發達國家。原計劃2020年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常任理事國的目標有望今年實現,這將是我國以企業為主體、實現跨越式發展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重大突破。